浮华是玻璃,一碰就碎。巴菲特年会就是这种玻璃中的极品。
巴菲特盛会
两天里,5万人涌进奥马哈,让仅有40万人口的小镇欢腾起来。
巴菲特小屋成为参观胜地
巴菲特最喜欢的牛排馆,和平时一样的价格,只要你耐住性子排着队,除了空气,还可以享受巴菲特最爱的牛排
凌晨5点,有雨,天冷。一行人从神秘通道排队进场,朝圣之心无比坚定。

今年的中国投资人接近3000人,历届最多。
巴菲特专门设立一个厅,为中国参会者提供中文同声翻译。
85岁的巴菲特和93岁的芒格,精神矍铄,妙语连珠。
和以往一样,巴菲特再次看好中国经济。他说:“中国政府对于处理经济转型与改革,经验和知识肯定比我多,我对中国的长远发展有信心,中国的发展随着时间推移会越来越好,我对中国经济的正面预期从未改变,索罗斯认为中国债务可能重蹈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的覆辙是担心过多。”
年会在6小时中的问答中度过。
次日,5公里长跑,是每年例行项目,意为“投资你自己”。
巴菲特股东年会之后,吾国媒体开始自high。各种感想,各种激动,各种社交,各种贴金。
实在太困,Uber回酒店,惊喜便不期而遇。(补一句,奥马哈小镇,Uber特别方便。)
一位uber司机眼中的巴菲特
来接的是一位老黑,戴眼镜,特能说,且精准到点。
举个例子,谈大嘴巴川普,老黑只用两个字评价。黑朋友说不喜欢。为什么呢?因为川普老说me,me,me,而不是we,we,we。
“我(川普)多有钱,有钱搞定一切(pay for anything)。”
如果希拉里当选,不是她有多优秀,而是遇到猪一样的对手。川普的大嘴巴貌似得罪了所有的有色人种和女性选民,包括黑人、墨西哥人等等大选票仓的来源。
再举个例子,问美国的中国人怎么样?老黑说很好,第一是教育好。第二实在读书不行,可以开中餐馆。中餐实惠,味道好。
教育改变命运,在米国可以实现,吾国为何就这么难呢?杂想,可以理解,为何美国的学区房也会因为吾国人的涌入而上涨。老黑来自喀麦隆,每年回去一次,有很多朋友在广州,也有很多中国人在喀麦隆做生意。非洲的中国时间已经开始。
回到最重要的巴菲特。
这位奥马哈黑人司机,说自己很多很多次和巴菲特见面,他自己的工作就在巴菲特家附近的高房子里面,可以俯瞰巴菲特的家。有一次他还看到巴菲特开车出了一个小事故,停车在路边等警察。
吾国眼中的神,他身边的人。
他说,巴菲特屋子的栅栏是三个月前装上去的,因为来的人太多啦(估计是吾国人最多,而且猎奇),之前就是青草和鲜花。
他说,屋子里面住的就是巴菲特和他的太太,现在包括两个上班时间之外过来兼职的警察。(和我们动辄保安成群,助理如云的场景大相径庭!)
他说,三年前,巴菲特还自己开车,开车也就是去牛排店之类。
这家牛排店我们也去体验,的确分量足,一大块牛肉!而且并不涨价。只要你愿意排队等待,都有被热情服务的机会,美国似乎没有打工的概念,对待工作的热情态度,感觉不是装出来的,也没有某底捞的过度服务,是真热情。
回到投资,他自己很遗憾,没有十年前买巴菲特的股票。现在已经买不起A share,最多只能B share。
他说,巴菲特是一个慷慨的人。因为他们家捐了很多钱,帮助奥马哈的小孩教育和镇上居民的医疗。
这次比尔盖茨也来到奥马哈,衣着朴素,他和巴菲特最有逼格的大手笔是,巴菲特赚钱,比尔盖茨做慈善。来奥马哈之前,在纽约学习家族财富,听洛克菲勒第五代帅哥传人讲家族的impact 投资,既要赚钱,又要有利于社会。殊途同归。
抽象一点吧。
第一我们都习惯看到巴菲特的神,看不到巴菲特的人。其实只有做到巴菲特的人,才能成就巴菲特的神。但是吾国有这样的土壤吗?如果没有,为什么没有?还要补什么呢?谁可以弄脏双手,卷起袖子干呢?胡适讲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伟大是触手可及的真实。一个80多岁的老人家就生活在你的身边,看得见,摸得着,不装逼,不吹牛,有专业,很幽默。博闻强记,可乐饼干,侃侃而谈6小时。此等境界!
第三伟大比成功多两点,第一是时间,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第二是慷慨,成功是自己的,慷慨是别人的。成功是me的,慷慨是we的。成功是洋洋得意的,慷慨是放下自我的。
第四当我们奢谈伟大的时候,其实暴露我们的浅薄。人生是一场没有休止符的学习。
末了,车到酒店,付1美元小费,感谢这个戴眼镜的老黑忍受本人拙劣的英文。
致敬匠心。巴菲特。
致敬平常心。巴菲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