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不仅是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学院的育人宗旨和不懈追求。”这是山东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刘邦治在2013年工作会议上谈到育人工作时的一段话,同时这也成为该院每一名教职工铭记在心的事业夙愿。 2012年,山东职业学院育人工作狠挖“知能共进、德道同优”校训和“就业靠专业,发展凭素质”育人理念内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牢牢抓住并不断丰富中华美德教育的时代意义,让美德连接校园和家庭,让美德走进农村和工厂,让美德深入社区和群众,让美德在山东、河北等地生根发芽。2013年,学院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开启育人工作新的征程,让中华美德的大爱之花绽放飘香。
找寻身边的“最美”,赋予美丽新属性 每年3月是山东职业学院大学生“学雷锋活动月”。今年3月,学院各系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弘扬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社会”为主题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把志愿服务作为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有效载体抓紧抓好,不断丰富活动形式和精神内涵,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在总结和继承好做法好经验的基础上打造活动特色,不断赋予学雷锋活动以新的时代内涵。 3月5日,机电装备系大学生校园清洁活动率先拉开志愿服务序幕,用实际行动践行“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有好报”的“四好”风尚,在实践中争做“最美山职人”。活动中,同学们充分发挥不怕苦不怕累的雷锋精神,身体力行地清洁着校园操场的台阶、草坪和周边的垃圾,用汗水换来整洁,用劳动维护环境。一名志愿者感触颇深:“以前我或许没有捡过垃圾,但是也绝对不扔垃圾。在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历后,我想以后不但要坚持做到不乱扔垃圾,还要弯下腰让这片大地再干净那么一点。”
点滴行为,记录传播人间“正能量”
“我就想着去捐款,同时利用手中的相机去完成一次有意义的作业。没想到的是,威海晚报的编辑在看到我拍的照片后,认为可做为新闻图片使用,更是为了宣传这种人间情暖,我果断的同意了。”王志巍,山东职业学院轨道交通系2012级机车车辆专业1235班学生,学院大学生记者团摄影组成员,威海乳山人。在2月5日的威海乳山献爱心活动中,他向因患怪病而瘫痪在床的高中女生李高珊捐助200元爱心款,在用实际行动表达爱心奉献的同时,用镜头也记录下了人间的温暖。 王志巍说,来到山职学习的半年时间里,在完成好学习任务的同时,他还注意兴趣爱好的培养和锻炼,加入了学院大学生记者团。在记者团工作的时间,他除了跟随老师悉心学习摄影知识外,在做人做事等方面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道德品质方面,按照他的话说,“经过半年的大学学习生活,我觉得我长大了很多,成熟了很多”。
雷锋事迹报告会,给力青年学子“新时代雷锋精神”
“听雷锋事迹是心灵的净化,悟雷锋精神是心灵的升华。雷锋是时代的楷模,过去的五十多年社会环境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但雷锋精神却没有过时。这是因为雷锋精神凝结了中华传统美德,雷锋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雷锋精神诠释了人类性本善的大爱初衷,雷锋精神展现了共产党人的信仰和追求。”3月20日,雷锋最亲密的战友乔安山从山东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刘邦治的手中接过大红聘书,受聘德育导师,走近大学生,与大家一起回顾雷锋生前的点点滴滴,题写“永学雷锋”励志警句,寄语学子“学好习,做好人,讲道德,重操守。” 报告中,乔老还谈到了学院在去年开展的“中华美德进万家”活动。他说,雷锋精神是中华美德的体现,在雷锋身上他看到了中华美德,在山东职业学院的青年大学生身上,他看到了雷锋的影子。乔老特别指出,要想学习雷锋精神,就要培养好内在的道德情操,从身边小事做起,像雷锋一样真正做到把所处的地方当做自己的家乡,把身边的人当做自己的亲人,这样才会做到真正的服务他人、无悔奉献。 “我们学习雷锋精神,就是要发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我们传承雷锋精神,就是要用实际行动践行道德规范,身体厉行地传递正能量,树立社会主义进步的文明风尚。”学院雷锋精神研究会的同学在雷锋事迹报告会后决心将高举雷锋精神大旗,点亮雷锋精神火把,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持之以恒,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勇当时代先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加强师德建设,努力提高“双师”素质
师德建设永远是教师队伍建设中最根本的任务。山东职业学院“走出去,请进来”的职业能力培训和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让教师们受益匪浅,一支敬业爱岗、潜心教学、充满爱心的“双师”队伍在高素质、高技能的“双高”人才生产线上辛勤工作着。 2013年3月,“职业行动能力培养教学法”培训班开班,邀请到德国巴伐利亚州著名职业教育家Mr.Hug(托马斯.胡革)教授担任本届培训班主讲。在为期四天的培训中,胡革教授从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法的实质、能力目标下教学形式的转变必然性分析、教育心理学发展成果等几个方面对现代职业教育的推动和促进、行动导向教学原则下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等十几种教学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在工作任务导向下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向参训教师诠释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精髓。
“一德立而百善从之”,立德树人还要“德文化和”
校园文化是学生德育养成的“泡菜缸”,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不能缺少产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元素。全国政协委员、山东职业学院名誉导师、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在与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山东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刘邦治座谈“立德树人”时谈到,“一德立而百善从之”,立德树人还要“德文化和”。他认为,德是从思想、从行动具体的事的表现,其实质是文,不用文表达不出来。人在社会上一切事情就是将“德”和“文”化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山东职业学院在做好美德育人进教材、进课堂的同时,积极引进产业、企业文化与建设高职校园文化相结合。将体现铁路发展历史不同时期的蒸汽机车、内燃机车、铁路客车、货车运进校园,在校内铁道实训厂建立铁路大型设备及机件展示区,让学生了解铁路的发展史;将铁路企业工段的工作、生产程序、编进教材,让学生熟知严谨细致的企业管理文化;聘请铁路管理人员讲授铁路企业“调度指挥高度集中、生产部门之间大连动机、执行命令半军事化”“高、大、半”的职业文化属性;在学院举办的文艺活动中,有许多展现企业生产实践场景的节目,学生在娱乐中受到了企业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让山东职业学院的大学生体会到生活的温暖与高尚,让年轻的心灵充满了阳光和梦想。学生的素质境界和成才理想发生了转变,毕业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学生就业率保持持续增长,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山东职业学院把“立德树人”作为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的最真实体现。 随着“立德树人”育人工作的不断深入,山东职业学院还将在全院范围内探索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弘扬传统美德的三维模式,建立起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长效机制,把中华传统美德纳入到学院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中来,把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到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中,实现文化的辐射功能,逐步使传统美德内化为职工和学生的价值观,从自发、自觉走向自然,着力打造一张富有特色的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亮丽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