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院
当前位置: 三味书院 >> 书香三味 >> 正文
西柏坡精神宣讲(十一) | 西柏坡的记忆,故事中的传承
2024-08-11 18:02 王成琳  三味书院

为赓续红色血脉,推动新时代青少年深入了解西柏坡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8月11日,三味书院青年求是学“习”理论宣讲团前往历城区彩石街道南科村开展第十一期西柏坡精神宣讲活动,南科村小学生60余人参加。

4BAFF

宣讲团成员用丰富生动的语言,为青年少讲解学习了《最后一粒救命药给了老百姓》《谁岁数大谁就去住新建的大房子》《一颗树苗》《一个茶缸》《朱总司令的金属桌椅》《进京赶考》等十个西柏坡故事,以此来激发大家对红色精神的敬仰和对历史的尊重,鼓励他们传承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


《最后一粒救命药给了老百姓》王成琳


464FD

1948年5月27日,毛泽东乘吉普车离开城南庄前往西柏坡时,发现路边的荒草丛上躺着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旁边坐着一位中年农村妇女,一群人正围着她们。毛泽东立即让司机停车并大步走到孩子身边,他摸了摸孩子的额头,发现烧得很厉害。妇女泪流满面地说孩子已经病了三四天,越来越重,本打算去找医生,但孩子快不行了。朱仲丽医生跑来为孩子做了检查,初步诊断是感染了肺炎,毛泽东询问是否有救,朱医生表示有救,但只剩一支盘尼西林了。这种药在当时很难找到,之前周恩来生病时都没舍得用,大家想把这最后一支留给毛泽东,以防他肺炎复发。然而,毛泽东毫不犹豫地说:“现在已经万不得已,人命要紧,你马上给孩子注射!”朱医生给孩子注射了盘尼西林,不久后孩子便抬起眼皮醒了过来。毛泽东转身叮嘱朱医生用后面的车送母女回家,确定孩子没事了再回来。到了西柏坡后,毛泽东仍然惦念着生病的孩子,时常感叹农民缺医少药,要想个法子让医生到农村去。他的心中总是装着广大人民群众。

图片
图片

《一个茶缸》王皓月

图片

47025

1948年冬的一天,周恩来的警卫员成元功发现周恩来外出回来后,茶缸盖变得黑一块白一块,坑坑洼洼,怎么也盖不严了,原来是茶缸盖从汽车上掉下来,被轧坏了。小成觉得这茶缸该换个新的了,可这件事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周副主席生活一向俭朴,他的日用品只要还能将就用,就不肯轻易换新的,之前工作人员几次想给他换这个茶缸,他都没允许。这次小成想先斩后奏,趁周恩来聚精会神看文件时,悄悄把茶缸拿出去,找供给处的老陈换个新的。到了开饭时,小成按计划用新茶缸给周恩来端了汤,饭后又用新茶缸倒上茶水,他本想不声不响地溜走,可周恩来伸手一端茶缸,就发现换了新的,便喊住小成,小成进屋后故意问有什么事,周恩来微笑着看了他十来秒,然后说:“你又跟我耍什么花招?旧茶缸呢?”小成恳求说旧茶缸实在不能用了,已经送到供给处去,。周恩来则表示旧点没关系,只要不漏水就行,并说盖儿他早准备好了,接着从书架上拿出一个粗瓷小碟子盖在茶缸上,还说这正合适。小成无奈,只得拿回旧茶缸。此后,这个盖着粗瓷小碟子的茶缸就一直伴随着周恩来,而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周恩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图片
图片

《谁岁数大谁就去住新建的大房子》曲珊珊

图片

45225

1948年5月27日,毛泽东辗转来到西柏坡,当时,中央考虑到他在陕北转战时条件艰苦,便在西柏坡后沟专为他建造了一栋坚固的三间并排窑洞,旁边还修了一个简易防空洞,整体环境安全又安静。然而,当大家看过房子后,毛泽东却不同意住在这里,他表示:“总司令(朱德)和少奇同志住在一起太挤了,后沟新房那里安静一些,总司令年纪大了,还是请他搬到那里住吧!我如果住在后沟,开会时是我一个人往这里跑呢,还是让你们四个人往后沟跑呢?”朱德听说毛泽东让他去住后沟的新房子,便推让着让刘少奇去住,刘少奇自然也不会去。朱德见状就对毛泽东说:“我们大家都愿意让你住那里,那我们就少数服从多数来决定吧。”毛泽东笑着点头说道:“好啊,现在我们来发扬民主,我提议我们五个书记中,属谁年纪大谁就去住后沟的新房,你们同意不同意?”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一听就清楚了毛泽东的真实意图,没等毛泽东的话落音就一起说:“同意!”“那好!少数服从多数,总司令住新房就这么定了。”毛泽东说完大家都会心的笑了。最后,朱德只好搬去后沟住起了那三间新建的房子。

这个故事体现了毛泽东关心同志、先人后己的高尚品质,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团结协作精神。

图片
图片

《一颗树苗》张鹤

图片

4896F

1948 年春,西柏坡万物复苏。一天早晨,刘少奇到附近村庄调查土地改革情况,路过恶石沟时,他发现这里许多树木没发芽,只剩干枯枝干,仔细查看才知树皮被去年来开会的马啃光。

刘少奇愧疚不安,认为损害了群众利益,回机关后让行政科处理此事,指示登记树木,照价赔偿,每棵树赔小米 70 斤,大树适当增加。行政科工作人员按指示统计登记,准备赔偿小米,可乡亲们感动又着急,坚决不肯收,说开会是为百姓谋福利,不能收钱。工作人员将赔偿小米买成柏树苗分给乡亲补种,刘少奇得知后很高兴,还发动机关人员帮忙栽种,他自己也亲手种了一棵。不久,山沟里重新长出一片小柏树,被乡亲称为“扎根树”和“连心树”。“为民作勤务,劳怨均不辞。”这是朱德在刘少奇 50 寿辰时写的贺寿诗,是对刘少奇为民情怀的写照,刘少奇一生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全心全意做人民的忠实勤务员,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时刻把群众冷暖挂心,在人民心中树起一座人民公仆的丰碑。

图片
图片

《朱总司令的金属桌椅》桑昌岳 

图片

48C6B

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部队对山东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灵活机动,寻机歼敌。5月13日黄昏,华东野战军领导指挥第1、第8纵队利用地形掩护,插入74师纵深,截断其退路,将其歼灭于孟良崮及其以北的狭小地区内,师长张灵甫被击毙。战役中,缴获张灵甫一套金属桌椅。战后,1948年5月11日,朱德总司令在陈毅、粟裕陪同下到河南濮阳参加华东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给华野一兵团作报告时,陈毅同志将这套金属桌椅搬出来让总司令用,总司令觉得这套桌椅特别适合行军用。用时摆开,便是一张桌子,不用了折叠起来,既实用又携带方便,陈毅同志见总司令如此喜欢,就把这套桌椅送给了他。于是,总司令将这套桌椅带回了西柏坡,摆在了他的会客室。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迁至北平,总司令又把这套桌椅带进了中南海。1976年6月16日,也就是他逝世前20天,朱总司令把这套桌椅赠送给西柏坡纪念馆。

图片
图片

《一双粗布鞋》李沛忠

图片

4705F

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毛泽东办公室的北墙上,端端正正的悬挂着一张照片。上边没有山川河流的背景,也没有蓝天白云的衬托,只有几间土屋泥顶的农家民房。照片中央是身材魁梧、衣着朴素的毛泽东,他悠然地坐在一把白布躺椅上,旁边还放着一双崭新的布鞋和批阅过的文件。1948年5月,党中央来到了西柏坡村,尽管这里的条件已经明显好于陕北,可毛泽东仍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照片上毛泽东脚上的那双鞋,陪着他转战陕北一年多,后又东渡黄河,翻越千山万水,千里迢迢来到了西柏坡,已不知补了多少次。一天,刚到西柏坡任毛主席小女儿保姆的韩桂馨,看到主席脚上穿的那双布鞋旧得不能再穿了,就抓紧时间做了一双新布鞋,趁着主席批阅完文件在院子里躺椅上休息时拿出来,打算让他换上,可是主席一向恋旧,衣服破了不愿意换,鞋子坏了不愿意扔。韩桂馨左劝右说,主席还是不换,只是说:“还能穿呢,小韩阿姨,艰苦朴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我不带头怎么能教育别人呢,你说对吗?”旧鞋子没有换,新鞋子放在躺椅旁边,正巧爱好摄影的城工部的童小鹏进院汇报工作,拍摄下了这一感人的情景。

图片
图片

《董必武夫妇的小纺车》张玉超

图片

FC2D

西柏坡的乡亲们常说,中央大院里董必武的夫人何莲芝和村里妇女关系最密切,大家亲切称她“黑老婆”,因其脸色较黑像农家妇女。1947 年 5 月,她随董老来到西柏坡村,1948 年董老常去石门办公,她和孩子们住农家小院,院里种着海棠、杏梅、竹子,门前种着蔬菜,都是她和董老所栽。董老夫妇生活俭朴,睡农家土炕,用延安大生产时的毛毯,炕上有何莲芝常用的纺车。早在延安时,何莲芝就是纺线能手,被评为劳动英雄。到西柏坡后,她又请木匠做了纺车,常纺线、纳鞋底、织毛衣,还和董老一起筛沙子支援建房。一天,董老在炕上跟何莲芝学纺线,却总是顾此失彼,线粗细不匀,看着夫人熟练动作,董老吟诗:“捻手巴掌握手拳,看时容易做时难。”最终董老学会了纺线。何莲芝想起延安大生产岁月,唱起纺车谣。1978 年春,何莲芝回访西柏坡,走进小院看到心爱的纺车仍在炕上,高兴地坐下摇起纺车,仿佛回到艰苦岁月。董老夫妇的俭朴与勤劳,成为西柏坡的难忘记忆。

图片
图片

《毛主席教农民插稻秧》徐优雅

图片

4612A

1948年7月中旬的一天,毛主席到村外散步,看到田地里的花生、玉米等作物长势很好,只有稻田里的秧苗显得很细弱。于是他向一位正在稻田里拔草的农民了解了情况,当得知乡亲们种水稻是直接播种,亩产仅二三百斤时,毛主席说:“这么好的地打这么点稻子,产量太低了。我的家乡也种水稻,但不是直接播种,都是先育苗后插秧,这样稻子长出来后,又粗又壮,一亩地能打七八百斤呢!不信,你明年试一试。”毛主席担心老乡听不清自己浓重的湖南口音,一边说还一边向老乡示范插稻秧的动作。这位农民叫阎志亭,当事后得知这位身穿打着补丁的粗布军装、教他种稻子的人就是毛主席时,他回去后激动地把这件事讲给了乡亲们听。乡亲们听后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于是他们一致决定明年一起试一试。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毛主席对农民生活的关心以及致力于改善农民生活情况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毛主席贴近基层,了解实际情况亲力亲为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图片
图片

《进京赶考》罗克鹏

图片

48944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党中央决定将新中国的首都定在北平,3月23日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赴京建国。当天,毛主席精神焕发地对大家说道:“今天我们要到哪里去啊,我觉得我们是要“进京赶考”, 周总理会意的说道:“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被退回来。” 毛主席凝视车队将要开往的方向:“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 毛主席在西柏坡时说过夺取全国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今后的工作更艰巨,任务更伟大,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也是西柏坡精神的一项内涵。从这一段看似普通的对话中,我深刻体会到“水可载舟,亦能覆舟”特别是越是胜利的时候越应该警醒自己,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戒骄戒躁,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图片
图片

《三间窑洞》孙其琛

图片

43B6F

1948年5月27日,毛泽东来到西柏坡,中央工委的同志们请他到后沟的窑洞居住,毛主席却说:朱总司令上了年纪,还是让给他住吧!朱德一再谦让,最终在毛主席的坚持下,朱德才搬到这里。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云聚西柏坡,西柏坡的住房一时紧张起来。朱德夫人康克清见此情景,主动在他和朱总司令的的寝室里布置了两张床,中间挂一个布帘,把里边自己和总司令的床让给了王稼祥和朱仲丽夫妇住,而自己和朱老总却住在外边用板凳支起来的床板上,一眼窑洞住了两户人家。会议召开期间,朱德和康克清又把会客室让出来,当做了军事组的讨论地。“让房”的事情虽小,但反映了革命前辈之间那种真诚的感情和深厚友谊。

图片

此次宣讲活动,为南科村的小学生们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十个西柏坡故事犹如一颗颗红色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大家纷纷表示,今后将继续努力让红色精神的火炬传递给更多人,让红色种子生根发芽。


关闭窗口

学院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经十东路23000号

邮编: 250104 电话: 0531-66772016 传真: 0531-66772012

版权所有:山东职业学院 鲁ICP备09068550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12020004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