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真于毫厘之差
————90后精调师:李魏林
青春因拼搏展示精彩,青春因奉献呈现价值。我院铁道工程与土木工程系2013届毕业生、青岛工务段威海客专线路车间检查工区工长李魏林,拼搏一线、默默奉献,让自己的人生出彩。

李魏林,1991年出生,参加工作仅两年便实现了从普速到高铁、从实习生到“精调师”、从线路工到工长的华丽转身,并且在2015年全路高铁线路工职业技能竞赛上勇夺亚军,还先后跻身于“全路最美青工”、“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行列。他的先进事迹被大众网、齐鲁网、青岛新闻网、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搜狐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刊发转发,成为90后青年学习工作的好榜样。
小课堂里的“小”老师
今年2月25日清晨,青岛工务段威海客专线路车间的学习室内却人声鼎沸。原来车间“青工小课堂”上青年职工们正在就业务问题进行激烈地辩论,站在教学显示屏前是一位大约二十五六岁的青年是这次小课堂的组织者兼教师——威海客专线路车间检查工区工长李魏林。参加工作仅两年多的时间,李魏林已有全路高铁线路工职业技能竞赛亚军殊荣在身,是青岛工务段名副其实的技术排头兵。

这个“青工小课堂”是李魏林主动向车间请缨开办的。工区刚成立不久,青年职工对高铁知识知之甚少,像轨检仪、平直尺、准直仪、安博格小车这样的仪器,以前从没接触过。小课堂以各种仪器的组成和应用为重点。图解使用流程、注意事项订成卡片,这是他的看家小妙招。“轨检仪推道岔是轮子容易弹起”,“安博小车在曲线设站时容易打错棱镜”。李魏林凭经验总结出的小要领被制作成卡片,便于青年职工在作业时进行比对。他细心讲解动检车软件的常用功能,用现场实际病害作为演示模板,让青工自己动手分析典型病害波形,并进行一对一地纠错和讲解。另外,动检车图纸分析也作为一项重点纳入小课堂。春运前工区连续组织了两次图纸考试,青年职工进步很快。“小课堂”受到了热烈欢迎。
啃”出来的信手拈来
李魏林之所以对青年如此上心,源于他的成长经历。刚入路的时候,他被分配到青岛工务段烟台线路车间福山工区当线路工,因技术上的生涩,他吃了不少苦头。李魏林咬紧牙关说:“要开辟人生新路,必须跨过任何障碍!”

在角色转换之初,李魏林发现自己的所学与实际操作之间亟待无缝对接,便下定决心潜心钻研业务理论。从轨道结构、动静态检测标准、作业流程、应急处理办法等,一步一步地学,一点一点地积累,不到一年的时间,浩繁的规章书籍被他运用自如,只要是提出哪项作业、有什么要求、规章大致在第几页他都能说到“点子”上,这令一些老职工自叹弗如。
烟台线路车间福山工区管辖的是普速线路,在练就了养护普速线路的绝活后,李魏林又潜心于对高速线路养护知识的钻研。他坚信,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总有一天自己的人生价值会在高铁时代得以充分体现。2014年,他考取了西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今年即将完成大学本科学业。
零误差”的人生挑战
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2014年7月,山东省首条区域性城际高铁——青荣城际铁路的建设加快推进。实习一年期满的李魏林,作为技术骨干被调入这条高速铁路提前介入组,负责对管内148公里高铁线路的精调精整。

相对于普速线路,高速线路的精细化程度非常高,两股钢轨之间的轨距、水平和方向误差必须控制在1毫米之内(普速线路的要求是在4毫米内),否则行驶的列车就会产生摇晃和颠簸,既危及行车安全又影响旅客舒适感。20岁出头的李魏林有一个特点:追求无止境,在不断的进取中超越自我。日常作业是他的练功场,线路精度标准允许误差1毫米,李魏林却硬是要求自己做到“毫厘不差”,哪怕仅偏差0.5毫米,下次作业非整到“零误差”不可。他常说:“钢轨打磨就像习武之人扎马步,马步扎稳了,日后才有可能成为武林高手。”目前,李魏林打磨精度高成了一项“绝活”,被誉为高铁线路的“精调师”。曾经带过他的老工长卢炳范赞叹:“一个线路工要从实习生到可以挑大梁,至少需要三年时间,但李魏林只用了一年半。”2015年10月,首届全路高铁线路工职业技能竞赛落下了帷幕,李魏林勇夺亚军。
自加担子的“负责”人
李魏林除了自身努力外,很幸运的是在葛昌林、周丰波这两个全国技术能手麾下工作。两位“偶像”的言传身教,让李魏林的专业技能呈现质的飞跃。特别是在代表路局参加全路高铁线路工职业技能竞赛前夕,他经常利用QQ、微信、邮箱和电话主动请教,将周丰波高超的高铁道岔打磨技艺完整“嫁接”到自己身上。而通过请教葛昌林,李魏林把《轨道动态检测标准》5种速度等级162个数据,自制成空表,每日“天窗”前对表填空,雷打不动,在竞赛时这项考试得了满分。
担任威海客专线路车间检查工区工长后,为尽快掌握管理知识,李魏林虚心向芝罘工区梁工长求教,使得自身管理水平得到迅速提升。李魏林所在的检查工区无论是作业效率还是质量均得到了较大提升,高铁线路动态质量始终保持全段第一。

青年人应有信念、有梦想,更要脚踏实地,孜孜以求。李魏林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期铁路精神和“厚德敬业,实干先行”的济铁精神融入岗位、融入实践,谱写了一曲可信可鉴可学的“凡人赞歌”,事迹可圈可点可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