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沧海,更迭万千,唯一不变的是青年的求索追梦之路,以及一路上所引领的社会前行。如何更好地让青年群体将自身成长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相合为一、相辅相成,一直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近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也对青年更加主动、自信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等明确了发展目标。
孙中山先生曾讲:“中国四万万之众等于一盘散沙,此岂天生而然耶?”道明了群体的组织性与其所蕴藏的巨大能量。一盘散沙难以肩负追梦圆梦的宏伟大业,而今天,在党领导下,以共青团、青联、学联组织为代表的组织体系正是将青年力量汇聚一处的关键所在,在党领导的共青团主导下,在三者的协同配合中,积极有效促进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
共青团与青年心手相连。在凝聚青年、服务大局的路途上,共青团集众智、合众力,带领青年积极参与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社会有关方面各类协商,鼓励青年融入、参与社会。2017年两会期间,共青团中央“青年之声”携手央视推出的“两会有啥事 我们帮你问”,广泛征集青年网友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寻访代表、委员集中回应;不久前由共青团主办的“青年之声·青春创客”活动,通过整合创业服务机构、创业园区、创投基金、创业导师等资源,进一步增强对青年创业的扶持力度,激励青年在各行各业积极创新,拓展工作领域和空间,形成发展新动力;由团中央与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14年来,有大量大学生志愿者投身到祖国大地,扎根西部、扎根基层、扎根民族地区和艰苦地区,奉献智慧,也成就青春。这些活动的举办,让广大青年牢牢围绕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将实现人生价值与融入参与社会相得益彰。
于青年群体价值的社会化呈现而言,青年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是应有之义。青年社会组织的发育成长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和重要标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青年正以组织化的方式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参与社会、服务社会。而《规划》对此也有着更为深刻的要求与措施——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创设有效激励机制,让青年社会组织在参与青年社会事务管理、社会公益服务方面多作贡献,切实增强青年社会组织服务社会、服务青年的能力和青年群体的价值实现。
融入参与社会更要增进不同青年群体的交流融合。毋庸置疑,青年群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但新生代农民工、青年企业家、青年社会组织骨干、高校青年教师、归国留学青年等常常囿于各自生活、工作,或是固定圈子,少有接触了解,这就迫切需要“创造条件推动不同阶层、不同领域青年群体进行经常性对话交流,增进理解、认同和包容,舒缓社会压力,融洽社会关系”。类似的问题还存在于两岸三地的青年之中,教育、文化、环境等造就的青年间的差异意味着必须切实增强港澳台青年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帮助他们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形成对“一国两制”的正确认知、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如此,才能真正实现青年群体一体化,也让青年群体的价值实践于各个领域,贯通于所有阶层和地域,实现青年社会的水乳交融。
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更要积极走出去,在对外交往中一展中国青年风貌。在世界的“地球村”里,在国家间频繁的交流合作中,青年群体更扮演了重要角色,中欧、中非和中拉等国际关系中涌动了越来越多的青春身影。中国青年的交往能力、认知水平、知识底蕴正一步步接近国际前沿,在展现中国青年风貌的同时,还进一步提升了中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让世界对中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了解。
融入参与社会是青年追梦圆梦的引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随着时代步伐,广大青年在以共青团为主导的青年组织体系中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积极参与国内、国际交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逐步认识到自己代表着祖国最年轻的力量,认识到自己是祖国将来建设的栋梁,让青年的成长与中国梦的实现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