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作为高校团学工作者,要把学习团十九大精神与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提高政治站位,引领青年思想进步,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青春贡献。
一是强化认同。注重基于青年视角和话语体系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引领青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并转化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深化激励教育,帮助青年进一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真切认识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细化比较教育,鼓励青年对其他国家及其社会制度进行深入了解,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强化体验教育,支持青年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通过切身感受,切实体悟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无穷潜力。着力宣传好党对青年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令其更加深入了解党的政策和决策,在内心深处更加坚定对核心的忠诚和拥戴。有效配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促使青年在学习中感受理论的温度和思想的魅力。鼓励和支持青年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思想交流,更好地发表观点和看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二是完善机制。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高校共青团组织应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建立健全组织架构,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团内得到贯彻落实。注重培养党员干部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党员干部对共青团工作的关注度和投入度,推动党建工作与共青团工作相互融合。通过工作体系的构建,确保共青团工作符合党的要求,为青年提供正确的思想引领。共青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任务是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制定科学有效的教育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健全学生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思想引领活动。建立常态化联系交流机制,积极开展线上线下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青年学生认知度和参与积极性。密切关注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其存在的困惑和面对的困难,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增强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
三是创新形式。与时俱进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加强组织能力建设,确保高校共青团组织思想引领工作能够最大限度满足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积极探索新的工作路径,实施新的工作举措,循序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为青年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成长平台,为其成长成才贡献智慧与力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针对具体情况,高校共青团组织应及时更新思想引领的工作理念,采用更具吸引力的形式,坚持“思想引领、方法引导、情怀引路”。鼓励青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帮助青年学生直观了解社会,直面现实问题,积累实践经验。根据青年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设计并组织开展多样化活动,如寒暑期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实习实训等,磨砺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当代青年学生认知社会的渠道日益多元,网络已经成为其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高校共青团组织应在思想引领工作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利用新媒体和社交平台,开展线上交流活动,增强信息素养和思辨能力。与此同时,高校团干部也应根据工作创新的需要,持续加强学习,提升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更好履职尽责,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精准更优质的服务。
四是注重实效。在进行思想引领工作时,不仅要传递正确的思想观念,更要注重通过适合的方法、炽热的情怀来实现思想引领的目标。要帮助青年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以更好地培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高校共青团组织应深入了解青年学生的实际需求,将思想引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帮助他们答疑解惑,增强思想引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总结成功经验,树立示范典型,营造昂扬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例如,高校共青团组织可以通过调研、座谈、问卷等方式,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学生的身心、行为等特点,分层次、有重点地提供人际交往、心理疏导、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优化服务方式和服务举措,实实在在解决青年学生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增强青年学生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以“小服务”体现“大情怀”,将主动服务学生与学生自我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促使学生关注身边小事,将所思所想进行成果转化,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其积极参与团学活动、公益事业等,形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风尚。